10月31日晚8時,“雙十一”大幕正式拉開,消費者開啟“剁手”模式,部分熱門產品出現賣斷貨情況,平臺、品牌先后發布戰報。
與往年“定金”“尾款”熱度相比,“退款”第一時間沖上熱搜。有網友說今年“雙十一”商家簡直完全不給退款留機會,商家的發貨速度能“擦出火星”。
多款降價iPhone現貨貨被搶空
今年家電、3C數碼等品類依然是熱門品類。京東數據顯示,家電全品類一分鐘成交金額破10億元,10分鐘整體成交額同比增長超40%;美的、海爾、TCL、小天鵝、格力、海信、容聲、索尼成交額同比增長超50%,家電PLUS超級補貼總計補貼近10億元,補貼金額同比增長50%
蘋果、小米、華為、榮耀、iQOO品牌手機成交額1秒破億元,OPPO、VIVO、三星、一加、摩托羅拉、魅族品牌手機成交額10分鐘同比增長100%;折疊屏系列手機10分鐘銷量同比增長超400%。隨著元宇宙熱度持續提升,VR設備眼鏡成交額同比增長8倍。
蘋果的銷量在一眾手機品牌中占據靠前位置。相比往年,今年“雙十一”,蘋果優惠了不少。其中,iPhone14Plus最大可優惠1250元;iPhone14 Pro/ProMax可優惠350元;iPhone13/mini可優惠700元。當晚8時一過,降價后的iPhone、AirPodsPro2、iPadAir5等多款產品現貨均出現“搶空”現象。
此外,10月31日晚8時至8時10分,京東到家、京東小時購平臺上,電子教學產品、電視機銷售額同比去年增長超10倍;雞蛋禮盒銷售額同比增長超6倍;寵物保健品銷售額同比增長超4倍;運動戶外、香水彩妝銷售額同比增長超2.5倍。
天貓數據顯示,開賣一小時,有102個品牌成交額過億元,其中國貨品牌占比過半;淘寶直播場均觀看人數同比增速600%。此前數據顯示,過去一年,淘寶新增超50萬名新主播。此前的兩個月內,有超過100家直播機構入駐淘寶。
商家套路:不給退款留機會
平臺品牌接連報喜,讓人意外的是,“退款”卻第一時間沖上熱搜。明明想買的東西,為何到頭來又想退款?一部分原因是消費者購物越來越理性,實際一盤算,發現折扣力度并沒有之前說的那么大,感覺“上當了”,于是后悔了,想退款。但尾款人有一百種理由想要退款,商家就有一百零一種方法讓你退不了,比如網友吐槽的“閃電發貨”,讓你措手不及。
“為了湊單,我下單了一件不需要的東西合并付款,結果一分鐘后,商家就急速發貨了。”消費者念念說道。“平時等發貨等到天黑,‘雙十一’商家的發貨速度能擦出火星子。”有網友表示。
不過,商家對此也有苦衷。“退款率會對店鋪的權重、引流產生一定的影響,因此,商家要從服務和產品來控制退款率,如果短時間內有大量的集中退款會影響店鋪。”一個淘寶店主告訴記者。
除了退款問題,今年“雙十一”,平臺優惠券復雜的使用機制也影響了消費者的購物體驗,對于優惠券的使用機制并未清晰標注出來,
“剛付完尾款,我搶到了消費券,結果搶到了還要考慮哪些能用哪些不能用,全場滿減規則也不一致,付款時以為已經湊夠了,最后還是用不了,我現在都沒懂什么叫實物。”有網友吐槽道。
還有臨時調價等各類“騷操作”。有消費者反映,10月30日晚,敏敏在做購物攻略時,忽然發現,自己加購的天貓自營的一款蛋白粉半個小時內活動價格就從438元變成了488元,直漲50元。也有網友反映,某品牌的一款羽絨服幾乎一天一個價格。10月18日,該羽絨服顯示到手價為269元,10月19日到手價就變成了330元,到了10月28日到手價漲到了399元。10月31日,該羽絨服的價格已經變為了425元。
不要因“湊單”盲目購買商品
“雙十一”期間,紛繁的商品及促銷規則令消費者眼花繚亂。記者提醒,“雙十一”期間,建議廣大消費者提前列好購物清單,理性消費;盡量選擇資質全、規模大、信譽好的購物平臺和網店,認真查看其信譽度、成交記錄、評價詳情,做到貨比三家。切勿被“爆款秒殺”“巨惠特賣”等字眼沖昏頭腦,不要因所謂“湊單”而盲目購買不必要的商品。此外,商家促銷規則復雜繁瑣,消費者應該仔細閱讀商家促銷活動規則,避免因不了解促銷規則而發生糾紛。
網購時應及時保存好相關原始記錄,如:產品頁面宣傳、商家承諾內容截圖、聊天記錄、購買記錄、支付憑證、物流信息等,防止商家刪除相關信息給后期維權帶來難度。一旦發生消費爭議,可及時與相關網絡交易平臺、商家協商處理,也可向有關行政部門、消費者組織投訴。
消費提示
理性看待網紅帶貨
本報綜合 11月1日,湖南省消保委發布消費提示,提醒廣大消費者“雙十一”購物要選擇正規平臺,理性看待“網紅帶貨”,切勿沖動消費,尤其不要落入“先提價后打折”的消費陷阱。
選擇正規平臺。消費者在購買商品時,盡量選擇信譽良好、知名度高、安全性強的網絡購物平臺或直播間下單。不要點擊陌生鏈接或登錄陌生網站購物,不要隨意泄露個人信息,不要付款至私人賬號。理性面對“直播購物”“網紅帶貨”“明星帶貨”等銷售形式,下單前應仔細了解主播推薦商品的來源、功能、質量和效果,不盲目跟風購買。通過微商、微信小程序等渠道購物要謹慎,交易前要仔細核對微商的營業資格信息、個人信息和產品信息。盡量不要在無第三方支付的平臺付款,以免遭受資金損失。
切勿沖動消費。消費者購物前要列好清單,根據需要理性購買,不要受“特價”“秒殺”“限量”等營銷手段的影響,理性參與返券、打折、贈送等促銷活動,以免造成浪費,合理利用“七日無理由退貨”規定辦理退貨。
弄清促銷規則。“雙十一”期間,商家紛紛推出各種促銷手段吸引消費者下單,促銷規則復雜繁多。消費者購買預售產品前,要明確預售定金和尾款的支付時間、金額、發貨時間、雙方的違約責任等條款,確認后再支付定金,并在規定時間內結算尾款,以免造成損失。
掌握相關標準。今年以來,一批與消費者生活消費密切相關的國家標準出臺。如《限制商品過度包裝要求食品和化妝品》于8月15日起實施,《兒童手表》于11月1日實施。消費者要熟練掌握相關標準的內容,發現所購商品與標準不符的,及時向相關行政部門投訴舉報。
質檢
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