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今日從湖南省地質遺跡(古生物化石)專家委員會辦公室(以下簡稱湖南省化石辦)了解到,今年8月,在湖南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龍山縣一處約120米深的洞穴內,發現了大熊貓化石標本。從采集到的化石標本來看,至少有3只大熊貓。
探險隊意外發現獸類化石
2022年8月3日,張家界山地救援洞穴探險隊受邀到龍山八面山露營基地參加帳篷音樂節,為項目提供安全保障。
隊長張國強介紹,救援隊主要從事山地救援和洞穴探險,平日也會經常探洞,主要是救援訓練和探索一些可供開發的旅游資源,如果發現洞內景觀奇特,則會給相關當地主管部門提供一些有價值和意義的資料,同時探洞也是他們的一種自我挑戰。
此次參加活動之余,探險隊向附近村民打聽到了一處常人無法到達的天坑洞穴。這處洞穴挺深,約120米。探險隊到達洞穴底部后,隊員們隨即對洞穴進行了一番探索,在一處較為狹窄的支洞內,張國強、李學文、宋天平三人發現了一堆動物骨頭化石,下頜骨清晰可見。借著探照燈的燈光,他們用手機拍下了洞穴里的這些獸骨化石。
(科考人員和探險隊在洞穴里采集大熊貓化石。)
“當時我們以為是野豬的骨骼,隨便拍了幾張照片便出洞了。但一位平時對洞穴測量和地質有研究的同行在看到照片后,發現與大熊貓骨骼類似,我們便將此事上報給了當地的烏龍山國家地質公園管理局。”張國強說。
8月10日,此事上報到了湖南省自然資源廳,經研究轉給了湖南省化石辦。“我們一看到探險隊提供的照片,心頭又驚又喜。”湖南省化石辦助理研究員童光輝回憶,當時通過這些照片,他們便初步判斷是大熊貓化石,“出于穩妥考慮,我們還咨詢了不少專業人士,得出的初步判斷都認為應該是大熊貓化石。”
歷時6小時清運出化石標本
如果真的是大熊貓化石,這一發現的重要性可想而知。
8月11日,湖南省自然資源廳礦保處副處長蔣五洲以及湖南化石辦的劉立、童光輝、李光等四人受命前往龍山縣了解情況,并與當地有關部門商定化石保護性采集方案。
“這是一處垂直洞穴,只能通過專業的設備單繩降落進入。”8月12日上午,經過張家界山地救援洞穴探險隊的簡單培訓,借助探險隊的裝備,童光輝和探險隊的幾名成員一起進入到了洞穴底部。雖然已有十余年的地質科考經驗,但這也是童光輝首次進入垂直洞穴。
“果然,在狹窄的一處支洞里,發現化石和泥沙混在一起??紤]到化石的脆弱性,我們經過6個小時的清理和搜集,才小心翼翼地將暴露在洞穴堆積物表層的化石采集完并打包運送了出來。”童光輝告訴記者,他學的專業是古生物學與地層學,古生物研究離不開化石素材,而重要的化石素材發現極具偶然性,能有幸參與此次大熊貓化石的采集,是他職業生涯里最難忘的一次經歷。
填補湖南省地質博物館空白
此次采集到的大部分化石留在了當地保管,僅下頜骨等少數重要標本帶回了湖南省地質博物館用于開展研究。
經形態學研究與DNA鑒定,這些化石標本均為大熊貓,從搜集到的化石標本來看,至少有3只大熊貓。
為何這處獸類難以到達的洞穴里會發現大熊貓化石?
“這處洞穴深約120米,呈漏斗狀,是一個落水洞,地勢低洼,一到下雨天水流便會匯集流入洞內。”童光輝解釋,很顯然這處洞穴不會是大熊貓的棲息地,大熊貓化石會出現在此處有兩種可能。一種可能是大熊貓在洞穴附近死亡,之后恰巧被雨水沖進了洞穴里;還有一種可能則是大熊貓不慎掉入了這處地下洞穴。
據了解,此次八面山大熊貓化石的發現與采集進一步豐富了對大熊貓古地理分布與遷徙路線的認識,同時也填補了湖南省地質博物館自1958年建館以來從未采集到大熊貓化石的空白。
“從湖南發現的化石記錄來看,湖南以前是有大熊貓分布的。我們還查閱了大量的文獻,有文獻記載,在清代時,湘西地區有大熊貓生存。”童光輝說。
目前,對這些大熊貓化石的各項研究正在緊鑼密鼓地進行中。據了解,下一步,湖南省化石辦將對八面山洞穴大熊貓化石點開展進一步發掘和年代學、古環境等方面的深入研究,以期揭示大熊貓物種分布與環境變化之間的關系。未來,這些化石還會進行展出,博物館也會對大熊貓化石進行復原,讓人們看到更完整的古時期湖南大熊貓的樣貌。
關鍵詞: 湖南龍山 大熊貓化石標本 湖南湘西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
質檢
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