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
本報記者 崔國強
“受益于我國鋰電新能源產業的快速發展,我國已成為全球最大的基礎鋰電材料生產國和鋰電消費國。當前我國鋰產業已進入快速發展期,產業投資逐年增加,企業規模不斷擴大,科技創新持續推進,生產工藝逐步完善,國內外影響力越來越大,同時也為我國新能源汽車發展、行業綠色發展和‘雙碳’目標實現作出貢獻。但是,需要充分關注全產業鏈的運營風險,實現協同發展,行業發展才能行穩致遠?!痹谌涨芭e行的中國有色金屬工業協會鋰業分會第三屆理事會第二次會議上,中國有色金屬工業協會黨委常委、副會長段德炳介紹了我國鋰產業發展狀況。
當前,我國發展鋰產業有一定的資源優勢。中國有色金屬工業協會原副會長、鋰業分會會長趙家生表示,我國是鋰冶煉加工和消費大國,已經連續多年位列世界第一大鋰鹽生產國。2021年,我國鋰鹽產量約48萬噸(折合碳酸鋰當量),占全球總產量的73%;鋰電池正極材料產量約111.17萬噸,全球占比約75%;鋰電池環節,2021年,我國動力電池累計產量約220GWh(吉瓦時),全球占比約59%;進出口方面,我國是全球最大的鋰原料進口國和氫氧化鋰產品出口國。2021年,全球鋰及其衍生物產量折合碳酸鋰當量約66萬噸,同比增長50%以上,產量增加主要來自我國和智利。
值得注意的是,鋰產業協同發展勢在必行。國家新材料產業發展專家咨詢委員會委員、中國有色金屬工業協會鋰業分會特聘顧問朱玉華表示,鋰產業當前主要問題是產業協同發展不夠,產業鏈存在頭小尾大現象,形成倒三角產業形態?!皠恿﹄姵丶仁切履茉雌嚨膭恿?,也是鋰產業發展的動力。但從產能配套來看,電池大于正極材料,正極材料大于前驅體,前驅體大于鋰鹽,鋰鹽大于精礦。上游的產能瓶頸嚴重制約著下游產能的發揮,特別是鋰鹽和鋰礦,由于投資周期較長,現實產能不能滿足下游的迫切需求,形成供需錯配,導致原料價格居高不下?!敝煊袢A說。
中國有色金屬工業協會鋰業分會秘書長吳艷華表示,整個鋰產業鏈中,下游需求端鋰電池建設周期比較短,最快6個月左右可建成投產;正極材料建設周期為1年至1.5年;鋰鹽建設周期為2年至3年;而鋰資源項目建設周期最長,鋰礦石項目建設時間為3年至5年,鹽湖鹵水項目建設時間為5年至8年。所以當下游需求市場放量時,鋰資源開發周期長,資金投入高,項目建設難度大,無法及時抓住行業周期,造成鋰鹽供需錯配。
我國鋰產業協同發展潛力巨大,可以充分挖掘。國內新能源汽車產銷兩旺,上半年銷售量達260萬輛,新能源乘用車銷量占乘用車總銷量的24%,發展勢頭良好。我國新能源汽車銷量已占世界約60%,有望實現小型汽車發展的“變道超車”。我國是新能源汽車大國,已建立了從上游鋰資源開發、鋰鹽生產,中游正極材料、鋰電池生產,下游終端新能源汽車生產以及鋰電池回收利用的鋰“全生命周期”產業鏈。目前,寧德時代、比亞迪、億緯鋰能、合肥國軒等下游電池廠或整車廠正在積極布局上游鋰資源的開發,以保證產業鏈的鋰原料供應。
針對鋰產業面臨的協同發展問題,朱玉華認為,應當從三個方面精準發力。一是上下游共同完善產業鏈,上游鋰礦和鋰鹽企業要加大投資力度,最大程度釋放現有產能,保持精礦和鋰鹽合理價位。下游企業要對目前的供需狀況予以一定理解,主動與上游企業溝通,建立中長期合作供需關系,以投融資等多種形式形成“企業命運共同體”。二是政府相關部門可以有所作為,針對鋰資源端現實的短缺情況,加大國內探礦權、采礦權的審批力度,立足國內儲量解決鋰資源供給問題。我國鋰鹽湖和鋰云母資源豐富,在環保要求滿足的情況下,應該鼓勵企業加大開發力度。與此同時,重視國外鋰資源的開發??傮w上看,國外鋰資源品質好,特別是澳大利亞鋰礦和南美洲“鋰三角”的鹽湖資源值得關注。在開發國外鋰資源的過程中,金融機構應當加大對鋰企業“走出去”的支持力度。三是相關中介組織應發揮引導行業良性發展的獨特作用,中國有色金屬工業協會鋰業分會作為政府、行業、企業的聯絡機構,要繼續貫徹落實國家“雙碳”戰略和新能源戰略,在引導鋰企業理性投資、理性發展方面積極發揮作用。
質檢
推薦